体验虽然虚幻,但胜过现实的悲惨
1974年,哲学家罗伯特·诺齐克提出了一个他称之为“体验机”(experience machine)的思想实验。在《无政府、国家与乌托邦》一书中,诺齐克要求读者想象一下,我们有机会将自己插入一个“体验机”, 它可以在我们的大脑中模拟出我们所能想象的所有最佳体验。比如,如果你梦想成为小说家,这台机器会使你觉得你在过着伟大的小说家的生活;如果你相信亲密关系,那么在机器里,你将拥有最充实的亲密关系;或者你追求享受,那么,一个充满了物欲满足的奢侈人生,就在机器里等着你。
诺齐克的思想实验前提很简单:假使你能被连接到这样一台“梦幻”机器上,让自身获得模拟的快乐体验——或是任何其他你想要的精神状态——你会选择这台“体验机”而不是现实生活吗?
诺齐克推断,如果进入机器意味着人们从此失去“与现实的接触”,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与“体验机”及其所有愉快的感觉相连接。他认为,人们会选择现实生活,而不是进入这台机器。 诺齐克用这个思想实验作为反对享乐主义的论据。享乐主义是这样一种伦理观点,认为生活中的最高利益是寻求最大的快乐。
他没有经过调查,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“不”。他相信人们想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,而不仅仅是有一个做事情的虚假体验。他还认为,人们仍然渴望一种比任何人造体验机所能提供的更强大的现实。
所以他得出的结论是:“我们通过设想一台体验机,然后意识到我们不会使用它,从而了解到,除了体验之外,还有一些东西对我们很重要。”
选择红色药丸,还是蓝色药丸?这其实也是“体验机”测试。
但在 Facebook 时代,有一位哲学教授问学生,他们是否愿意进入体验机?另外加上了一些预设条件,比如他们不会知道自己在机器里,他们的亲人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决定而受到不利影响———由此得到的结果与诺齐克的预期大不相同。大部分学生都立即毫无保留地赞成进入体验机中生活。
这背后反映了一种愿望,即年轻人幻想不必处理现在正在处理的一切。当然不能由此推论,想进入机器的人就一定全盘接受享乐主义。更不一定意味着,他们不重视除了愉悦的体验以外的任何东西。这可能只是意味着,在目前生活的重压下,年轻人的身心非常疲惫,甚至有点悲惨,以至于排挤了其他价值。很多回应其实不过是在说,“好吧,只要机器不会让任何人变得更糟,那么它似乎就比现实生活更好”。
诺齐克没经历过我们的时代,不知道我们有像抖音或王者荣耀这样的“小小体验机”,早已经习惯于机器给我们带来的快感。 然而这些东西和实际的体验机之间的巨大区别是,即使通过这些虚拟媒介,仍然有与真实的他人的真实关系发生,而不是纯粹地生活在体验机里。
但是,体验机还是对我们产生一种永恒的召唤,是因为大家几乎都会这么想:“如果我的生活真的很悲惨,我仍然会选择进入机器”——也就是说,即使所有这些体验都是假的或者虚幻的,也总比过着悲惨的生活好。